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心得分享】2023法鼓山社會菁英禪修營共修會

心得1: 仰仗佛菩薩的庇護,幸好我來了!

112 年 03 月 11 日法鼓山社會菁英禪修營共修會禪一-心得分享
(地點:法鼓山齋明寺,分享人:自超學員 21-079-沈叔蓉菩薩)

  自參加菁英禪三以來時隔20年於2023年3月11日才第一次參加菁英共修。也是首次來到齋明寺禪堂。何以會選擇此時參加共修?其實並非突然發起精進的心,而是想到齋明寺參訪。亦因其他條件都俱足,所以就報了名。報名之後又因心性怠惰,多次籌躇猶豫,興起取消的念頭,經過數次的自我折衝,最終還是鼓起勇氣如期報到了。
   如同當初參加菁英禪三一般,對共修活動內容並沒有特別的預期或想像。一日下來,活動包括八式動禪、坐禪、觀看聖嚴師父對「止觀」的開示影片、午齋及大休息、經行、直觀練習及托水缽,等於是各種禪修形式的體驗,心中不免有些驚喜。活動設計者的智慧不僅打破了禪修就是打坐的狹隘固有觀念,更令人認識到八萬四千法門萬宗歸一的意趣。啊!所謂禪在行住坐臥中,生活即是禪,大概就是如此的表現吧。
  由於活動是禁語,且大家都戴口罩,八式動禪示範師兄的引導完全在沈默中以肢體示意溝通。看著看著,突然感覺像佛陀與迦葉尊者的拈花微笑互動,這真的是禪啊!
   止觀的開示中提到止觀練習的目的是要達到認識無我的空。然而無我並非沒有我這個身體,那麼無我到底要如何理解,如何修習呢?是不是可以從分別人事物之間的關係來著手呢?例如,身旁有一副眼鏡,如果它和我沒有關係,其成住壞空,我便不關心,也不會執著。但如果它與我有關係,若其遺失或毀損,我會覺得懊惱。這其間的關係是從何而來的呢?細思之餘,便可發現我與眼鏡的關係是自己憑空想像而來的,因為付了錢,就把原本毫無關係的眼鏡想像為是自己的,眼鏡還是眼鏡,只因為自己的一個念頭,這眼鏡就佔據了自己心裡的一個位子,它的成住壞空,便成為了自己的掛礙與恐怖。庸人自擾莫甚於此啊!生活中對空的修行,是不是可以從關係或概念的消除來入手呢?
   活動當天風和日麗,加上齋明寺得天獨厚的環境,經行走的是齋明寺旁的石階古道。一行人帶著斗笠魚贯的沿小徑下石階一直到古道山門牌坊再折返拾級而上,回到寺內。由於小徑僅約一人的身寬,且石階大小深高不一,行走時必須專心留意腳步,以免跌倒滑落石階。活動設計者巧妙的利用環境協助參與者專心經行。
  直觀的練習是從眼耳鼻舌身等五官與外境的接觸做練習,在五官收受外境的接觸後,不再進一步的分別想像外境是什麼?譬如,坐在齋明寺禪堂前面的草地上,眼雖看到綠葉,但心中不去想那是綠色的葉子;耳朵雖聽到鳥鳴,但心裏不去分別這是鳥的鳴叫聲。因為綠色、葉子、鳥、鳴聲都是概念上的名相,是空的。這不就是透過觀察自身五蘊中的色與受二蘊,體會想、行、識三蘊的非必然性,進一步明白五蘊的空相,最終達到像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的境界?
   最後一項活動托水缽引起熱烈迴響。法師先引領大家到寺後的萃靈塔,從那兒起每人拿著一個盛滿水的缽往寺裡回走,行走時要避免水潑灑出來。途中設有障礙關卡,增加了水溢灑出來的風險。有人因為小心翼翼的雙手捧著缽,目不轉睛盯著缽中的水,手臂與肩膀僵硬,邁不開步伐;也有人在順利通過關卡時,一時歡喜,意外的把水潑灑出來。最終大家都體認到水是我們心的借鏡,而平常心是完成托水缽最好的方法,但遇到情境要保持平常心,是何等的不容易呀!
  在夕陽餘暉中齋明寺禪一活動圓滿。我不僅重溫了二十年前初次接觸佛法與禪修的感動,隨著人生的歷練,藉此活動再度感受佛法的好。歸程中我滿心歡喜的覺得:仰仗佛菩薩的庇護,幸好我來了!
~~

心得2: 心安平安—福慧自在—死生自在

112 年 03 月 11 日法鼓山社會菁英禪修營共修會禪一-心得分享

(地點:法鼓山齋明寺,分享人:自超學員自 7-059 蕭瑞玲菩薩)

  回憶過往,原無特定信仰,看過家族裡一位長輩,常主動地跑去齋堂,因追求學佛的意願強烈,乃告別家人投入了寺廟。這或許是我對家人熱烈學習佛法的意象,似亦開啟自己日後親近學佛的引子。 
  幼年時期每年新春,外婆會搭三輪車到廟裡向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祈求平安,亦讓我領受,凡人透過參拜,可把難以啟齒的困擾與難題,坦誠向神佛傾訴以求解脫痛苦。後來中年時期,有職場上非常尊敬的長官,他們所展現的專業、能力、氣度,都讓後進拜服,都希望與他們一樣成為正直、心胸開闊且負責任的人。後來得知這群優質長官都選擇親近聖嚴師父的法鼓山,致心生嚮往,暗自決定若有朝一日親近佛法,法鼓道場必然為我的首選。
  善因緣讓我參加天南寺的自我超越營,3 天訓練結束時,非常受到感動,並即接受皈依,於返回生活工作圈時,感恩每個月法行會的例會,讓忙碌的我們,藉傾聽法師們開示佛法精要,不離不棄,延續共同學佛的機緣!
  2 月時得知了法鼓山選擇有歷史,有風光,座落在幽靜美麗大溪的齋明寺,舉辦一日禪修班時,我立刻早早報名,並選擇台北出發,旋依照時間(上午7:25),在北車東三門與一群氣質內涵兼具的師兄姐靜靜排隊,等候時不禁自我猜想,許久沒有打坐,是否難忍雙腳酸痛?若盡量忍耐,仍有問題怎麼辦?正念思考後自我鼓勵,當然盡量繼續坐下去,要看著身體承受的痛苦感覺,要跟著身體一起共同承受,也要客觀地觀察安慰身體。畢竟禪修的訓練目的,是不要輕言放棄!不要輕言放棄!
  比較第一次禪修的不同,是自己已從職場退休了,又歷經近 3 年疫情嚴酷考驗,社交活動全面減少,日常生活也趨於沉澱,其中的定、靜、安的效果,與參禪是非常類似的,由於不再有繁瑣事務傷神,職場上的壓力也豁然紓解,所以很容易順利上坐,進行到第二節,更感受到身心合一,氣血舒暢,非常愉快而舒服的感覺,這一切都是因為道場所有法師及志工人員護持所致。值得一提的是,午齋太好吃了,在齋堂明亮又安靜的環境裡,隨著法師、師兄姐唸供養偈時,特別感動,故而以恭敬的心仔細的品味口中蔬菜料理的美味,想到蔬菜米飯來之不易,真是倍覺感恩,更誠心感謝大寮典座率相關人員準備齋飯辛苦的奉獻。 
  茫茫佛海中,因生命有限,必須仰賴效率方法,期能解脫世間煩惱,感謝法鼓山看到社會普遍的心理需求,規劃了一日、二日菁英禪修營,看到不同職場,長期嚴肅沉重工作的年輕同學們,在 師父所創的法鼓禪風中,他們都說,學習靜坐與經行,使疲累身心洗滌了,似如明鏡台一般不起塵埃,尤其重溫大法鼓的師父開示後,肩膀扛著的苦差事亦已放下,還能生起起無比勇氣,願意再回到艱苦環境面對的一切。
  哇!這效果太神奇了,短短一日跳脫,我們似已重生,似已培養了慈悲願力的一點點種子,感覺距離提升自我,身心安定的目標,又進了一步! 我一直相信:禪修,是體驗開悟的機會,透過禪一、二、三、七⋯以及不同方法訓練,可讓散漫的心,回到自己,並精進在學佛的大道上。我也相信:佛法浩瀚,學佛除透過善知識(僧、法師)的解說,配合自己閱讀佛典、相關敘事文字與實證體驗,還須將修行落實在生活中。生命有限又無常,我願此後勤快學習,誠心閱讀,依著師父著作,深入了解佛法精要,養成在面對一切外境時,心念不起(外離相),對內自性不動,無障無礙,最後心安平安,死生自在。 (演瑞 合十)
~~

心得3: 托水缽,從過去的妄念之中走出來

112 年 03 月 11 日法鼓山社會菁英禪修營共修會禪一-心得分享
(地點:法鼓山齋明寺,分享人:自超學員自 10-015 吳茂青菩薩)

  我站在臺北車站東三門旁,高舉著”齋明寺”的引導牌,旁若無人地觀察,享受自己的呼吸。身旁滿滿圍繞許多參加旅行團的人,洋溢著等待集合出遊的歡樂氣氛。
  Callthem!Callthem! 在嘈雜喧鬧的環境中,一陣焦急的聲波,把我拉回現實。眼前出現夾雜著英文泰文的一張旅遊資訊。我沒有詳細去看這張紙的內容,完全忽略了這個聲音所要傳達的意思,也沒有去理解眼前這兩人的需求。Youjustlookaround. 我沒當一回事,輕聲的回答。繼續拿著牌子,沒有動作。
  一旁的師姐看她們沒有反應,迅速地瞭解了情況,並且拿起電話,替她們聯絡了旅行社的人,然後用輕盈流利的英語,安撫了她們急躁不安的心。我愣在那裡了...原來我的心胸是慳悋,吝嗇!不能歡喜布施幫助人家!這種逃避的行為價值觀,不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下三層的因嗎?我好像被重重的打了一記香板!!!...咦?大殿前的西方三聖,阿彌陀佛怎麼是托著寶塔呢?那不是藥師佛嗎?!聖嚴師父,詳細的開示了實修定慧的方法。
  沒有底的垃圾筒,沒有塵埃的反射鏡。只修定,會像個活死人! 我心中一震,又像被重重的打了一記香板!!!...
我坐香的時候,像一根柱子,活動起來的時候,就像行屍走肉!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
  托水缽,看著自己的心。一起心動念,缽中的水也跟著泛起了漣漪。我不擅長像馬一樣御風奔馳,只能像牛的印跡,持續一步一步緩慢的拉回推進。回到大殿,剛好引罄聲響,坐香結束。心中產生更多的問號,更多的迷惘...
  我在一連串的問號,一連串的迷惘中,結束了這一天的禪一。
  我面對這個五蘊六塵,能不能不沾染塵?我陷在裡面,還是要生活,還是要接觸,還是要沾染。人,時代,世界,因緣,都一直在變。不是外境好不好的問題,而是我對外境的執取,才是造成了輪迴的因。如何讓自己在心念上面,看到外境,能夠放得下外在的執取。一樣在看,每個人看的角度,需求,執取都不一樣。一切好壞,厭惡,執取,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心念的造作。
  只是注意腳下,回到呼吸,這樣的生命,到底有什麼意義?到底有什麼用處?沒有以願導行,用生命走入生命,就不能看到更多的故事。我欠缺的是靈性的顯發!我欠缺的是方便的智慧啊!不是要病人配合接受治療,而是要配合病人進行治療。
  誰是我?我,就是一連串的過去和未來,一連串的自己和環境所發生的關係,在心裡所產生的作用而已。只要還有一雙真摯的眼睛,願意一起哭泣,一起歡笑,就值得我為生命受苦。身心是緣起緣滅,精神靈性是不生不滅。身心和精神靈性,是生命的一體兩面。身心靈是一體的,不即不離,靈性存在身心的深處。
  我,來自周遭環境和身心靈的因緣和合,超越時空。透過自己的身心,聚散之間,積極開展內在正向的力量,提升精神靈性的品質。面對生死和超越生死的智慧。幫助一個人度過各種困境,生死,產生內在精神力量的智慧。
  那到底什麼是靈性呢?維基百科定義為 靈性(英語:spirituality),綜合學術與宗教解釋為「個人在各種相處關係中達到平衡的最佳狀態」,類似儒學《易傳》、《中庸》所說的感通、中和(和諧)、誠等身心狀態。而這些週遭關係包含了本身個體、自然環境、神、他人等。...人們賴以生存的最深層次的價值觀和意義。
  我是不是能在各種相處關係中達到平衡的最佳狀態???回想齋明寺大殿之上的三聖,觀音的慈悲,勢至的喜捨,藥師佛的 12 大願,祈願眾生都能遠離病苦,安樂自在,受安隱樂。
  我在日常的工作中,是不是能以慈悲喜捨為幡蓋,以四攝法為華纓,以禪定重敷蜿蜒清淨身口意三業?在員工餐廳用午餐的時候,我拿著湯碗,就像托水缽一樣,看著自己的心,從過去的妄念之中走出來。
  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不同,通往真實靈性的路,一念之間的正向力量,也沒有辦法用文字表達,因為這是屬於每個人的獨自旅程。
~~

心得4: 齋明寺一日禪修心得紀要

112 年 03 月 11 日法鼓山社會菁英禪修營共修會禪一-心得分享
(地點:法鼓山齋明寺,分享人:自超學員自 10-022 陳村林菩薩)

  學佛多年雖不精進,惟仍盡可能維持每週數日晨起禪修及每年擇期參加法鼓山短期禪修營活動,藉此平衡及沉澱奔忙於工作塵勞中的身心,由於疫情的關係禪修營的活動也停頓了好長一段時間。今拜疫情緩解之賜,終於收到開辦禪修營的通告,而且地點又是慕名已久的大溪齋明寺,當下就決定參加這次一日精進禪修活動了。
  因路途不遠,3 月 11 當天選擇自行開車前往報到,剛好假日又難得碰到風和日麗出遊的好天氣,一路車程有點壅塞,還好仍來得及準時報到。進入園區第一眼看到的是古色古香紅牆灰瓦的齋明古寺,門口石柱顯目對聯:「莊嚴憑法音,圓覺悟禪機」,剛好給禪修行者清楚有力的提策。接著映入眼簾的是莊嚴的禪堂及排列有緻的迴廊列柱,全灰清水模自然原色清幽典雅的一樓建築,光影變換引人遐思,可惜迴廊周邊吉野櫻花季已過,少了花的繽紛正好回歸佛寺建築頗具巧思簡潔素雅的原色與禪境。
  禪修第一堂課由八式動禪開始,主法果弘法師開宗明義就提策大家進入禪堂就如放一天假,心態上要秉持十六字訣,即「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因此從第一式扭腰甩手開始,法師就不斷提醒清楚、放鬆,清楚、放鬆,這確實是很受用的提醒,每次經過法鼓山禪修洗禮後,在工作及生活中我都會時時提醒自己凡事淡定從容,按步就班慢工出細活。
  禪修期間另一個心靈饗宴就是聆聽聖嚴師父的開示,師父首先開示禪修次第的定慧與止觀,從初禪的尋、伺、喜、樂、一心等修行次第說起,即從尋思(覺)和伺察(觀)的「有尋有伺」得輕安後證得「離生喜樂」的初禪,再經由「無尋無伺」的「定生喜樂」證得二禪,經由「離喜妙樂」證得三禪,直到「捨念清淨」證得四禪而得統一心,三界如火宅,四禪八定的修證階梯確如山高水遠。師父接著提策行菩薩道要有兩個基本修養與利他心態:首先要「當一個無底的垃圾桶」,無選擇性的接納與承擔,第二要「當一個無塵的反射鏡」,無分別的照亮與回應,言簡意賅寓意深長,足為修行者引以為鑑。
  最後的重頭戲是托水缽,這是學員們感受最深及發言最多的活動項目,個人也是第一次體驗托水缽,這是一項身、心、水三位一體的定力測試,過程還加上轉圈、換手、猜拳等障礙,除了身體保持穩定外,心念的波動幅度同步於缽中水面的波動幅度,禪修時專注一趣在所緣境的練習就要如實的派上用場了,雖然方法上心仍止於有境的執念,百來米的堅持也難免有些許溢水,終究還是在水缽無需再補水情況下完成任務。
  可能是課程安排太充實緊湊了,一日禪修活動時間過得特別快,隨著大堂分享結束,落日餘暉已無私灑落百年樟樹及滿庭列柱,映照出炫目的錯動光影,帶著法喜充滿的一天走向歸程,活動圓滿還是要感恩法師的用心及護持團隊的辛苦奉獻。
~~

心得5: 從步步驚心到步步為營

112 年 03 月 11 日法鼓山社會菁英禪修營共修會禪一-心得分享
(地點:法鼓山齋明寺,分享人:自超學員自 19-084 王蓓淳菩薩)

  在經歷過“佛系防疫”、體驗了“佛系選舉”,也在職場上辦了幾次“佛系活動”。然而在參加了齋明寺的菁英禪一後,才體會真正的“佛系”並不是「消極」的美化詞,而是「積極」的恆順眾生。
  這份「積極」首先展現在齋明寺菁英禪一的活動設計上。禪一活動,處處用心,行解並重、動靜皆有。有聖嚴法師對尋、伺、喜、樂的開示,讓老參們反思自己禪修的次第,有充分但不密集的禪修練習時間,讓禪修入門者在沒有“腿部壓力”的情況下,“放心” “安心”地來練習“靜心”。有八式動禪、全身按摩的練習,讓大家活動筋骨,也充分利用齋明寺的空間場域,布置了托水缽活動、直觀活動。從喜歡恬靜的人到喜好戶外活動的人,從禪修初學者到禪七的老參,任何階段的學佛人都能夠從中找到讓自己身心安住的片段。更遑論齋明寺的齋飯、點心樣樣都是美味可口。不管是重視精神層面的老參,還是重視色身保養的美食家,人人都能在活動中充分享受到甘露法雨。考量參加大眾的所有需求,滿足人人的盼望,菁英禪一的活動設計充分展現恆順眾生的體貼。
  「積極」也展現在聖嚴法師的開示裡。聖嚴法師在開示中提到「空」並不是什麼都不想、不顧、不管的消極態度。執著要「空」,煩惱要「空」,但是更要記得的是因果「不空」,慈悲「不空」。感謝 法師的開示,提醒我自己時刻都要抱持著體貼他人的悲心,不能用自以為是的「空」將自己活成一個冷漠的「活死人」。
  「積極」也展現在每一個托水缽的腳步裡。托水缽前,聖嚴法師提醒大家要「步步為營」。當下的我遲疑了。這幾年在職場的磨練,我學會的「步步為營」是在聽每一句話時,都仔細揣摩說話者背後的意涵,做每一個決定前都反覆思考瞻前顧後,活脫脫地把「步步為營」活成了個「步步驚心」。對我來說,「步步為營」是一個貶義詞。然而,法師卻說別忘了「步步為營」。是呀!是我自己把生活變成前有狼,後有虎的每一步。放下對過去、未來的各種思緒,每走一步都別忘了為自己的心紮穩一個營。穩穩的托著水缽緩步前行,「步步為營」,突然發現「步步為營」是一句多好的詞呀!雲很清、風很柔、天很高,我捧著水,對自己會心一笑。突然很驚喜的發現,這是這幾年間我第一次找到我自己,並且和自己在一起。
  這份「積極」更展現在每一個「當下」。托完水缽後,法師帶領大家在優美的庭院裡練習直觀活動,活動開始前 法師提醒我們對任何現象都不要貼標籤、不要描述、不要比較。像照相機一般,只要如實地覺察眼前的任何事物就好。在風聲、鳥語中,突然發現長期以來對各種人事物,自己永遠被過去的習慣牽引,用“秒速”判斷「反正一定又是......」,「不用想都知道.....」。不斷重複發生的事件或許只是我始終用同一個視點看世界,用同樣的眼光審視對方導致環繞著我的世界不斷輪迴。當我放下手上的標籤,如實觀察,認真活在當下,每一刻其實都能是一個新開始。結束的鐘響了,抬起頭,齋明寺的庭園綠意盎然在我面前展開,發現天空其實好大。
  雖然沒能有足夠的福報親覲佛陀拈花,然而感恩 聖嚴法師,感恩大眾,感恩法鼓山,讓我在這個三月天,在齋明寺遇到了舒心微笑的自己。深深感恩,也發願未來能夠成為一個帶給大家微笑的自己。
~~

心得6: 踏著更輕盈的腳步走上回家的路

112 年 03 月 11 日法鼓山社會菁英禪修營共修會禪一-心得分享
(地點:法鼓山齋明寺,分享人:自超學員自 20-099 蔡澍勳暨詹益光菩薩)

  天空清朗的日子,我和先生結伴踏進齋明寺參加一日禪修,早晨的一陣忙亂,立即被踏進禪堂的莊嚴肅穆、平穩安詳所攝服,心靜了,放眼戶外,美景處處,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都顯得悠閒自在、風景如畫。伴隨著鳥聲啁啾,法師寧靜的開示和十六字箴言提醒:「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立刻收起來成為我今日的隨身金句。
  戶外直觀的練習和托水缽的課程,是我的初體驗,就這兩個部分做一點心得的分享,感恩法師、師兄姐們的慈悲和精心的設計安排。
  平日在練習打坐時,容易產生各種念頭,需要不斷去收攝妄念,再回到觀自我身上,而進行直觀時,依照法師所說,不帶想法、主觀和評價,看到甚麼就是甚麼,純然的用五官去感受、接收即可,體會到自己比靜坐數息時更容易專心一致,在那段時間裡不再出現各種紛雜的思緒,而是靜下來好好的觀察四周景物,用色聲香味觸來體驗,有一種放空的感受,很輕鬆很愉快,連周遭的人們,都感覺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了,放下很多的恐懼和擔心。
  托水缽的過程,更是讓我有種恍然大悟的感受!心情隨著那一碗波瀾顫動的水面,掀起種種「覺」。一接到托水缽任務,即使只是體驗,我一本慣性的想要做到盡善盡美,一滴水都不想流出去,哪知一開始就灑了!立刻湧出強烈的失落感!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壓力。
  也因為覺知,一路上與自己展開對話,允許自己盡力就可以了,可以歡喜心的完成更好,昨天剛看完肩頸手臂痠痛的毛病,希望不要復發才好。沒想到後續還有關卡的挑戰!猜拳獲勝很開心,自轉時水又漏出,難免自責。
  到坐下來時,竟然是要和旁邊的人交換水缽!我恍然大悟。原來執著的,不一定是自己能擁有的,換來一碗更滿的水,我該開心嗎?可是,代表前面的路會更辛苦呀!人生,怎麼得到了還更矛盾呢!我不禁啞然失笑!
  行經迢迢千里送水路(感覺上,看著他人一一超越向前去),終於來到最後一關,更震撼了!原來,每碗水都可以重新被斟滿。那麼,得失心也沒了!感恩護持師兄姐的慈悲,我們都可以得到最初想要的那碗斟滿的水。人世間的種種比較、競爭和獲取,最後也可以化做是雲淡風輕了!這真是太妙了!
  就這樣,我將一碗水小心倒入樹木底下,澆灌了它們,更澆灌了我的心靈,如此豐盈的感受!
  這一日禪修,也正如同師父開示的「尋」和「伺」的過程。我發現自己的種種無明和雜念,也在減輕這些負擔中,踏著更輕盈的腳步走上回家的路。
  感恩佛菩薩、感恩師父、感恩法師、護持師兄姐們的慈悲!法喜充滿!
~~

心得7: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的禪修

112 年 03 月 11 日法鼓山社會菁英禪修營共修會禪一-心得分享
(地點:法鼓山齋明寺,分享人:自超學員自 23-075 石惠貞菩薩)

  這是第二次參加禪一共修營。在自我超越禪修營中的身體放鬆,專注呼吸與念佛的體驗,真是法喜充滿,告訴自己以後要找機會持續練習。但 12 月份的第一次禪修,因為自超營結束之後疏於練習,打坐時腳麻且妄念不斷,導致這次行前老是擔心妄念來了怎麼辦?
  這次的禪一共修處在桃園大溪齋明寺,行前上網查是個國家三級古蹟,滿心期待,果然一進入到齋明寺就被古蹟的古色古香與含苞待放的櫻花吸引,進到禪堂更感受到道場的莊嚴氛圍,整個人就靜下心來,自然坐下開始打坐。
  但是妄念就不見了嗎? 法師放映 聖嚴師父的開示,聖嚴師父說,很多人以為禪修不應有妄念,但 “怎麼可能?”聽到這句話,我笑了。師父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的提醒,讓我頓時放鬆,不再執著於想要消除妄念。打坐期間只要妄念一起,就提醒自己身在哪裡,心在哪裡,不斷的練習專注於當下。
  下午的經行,有別於上次在總本山禪修,受限於風雨,只能在道場內經行,這次天氣晴朗,法師用托水缽讓我們體驗專注當下。當我拿到滿水的水缽,一開始是想要透過手的姿勢讓水不要撒出,幾次換手發現水都還是會溢出,後來想起在唸佛共修時的練習,就改念阿彌陀佛,一個佛號一個腳步,在心定腳定之後,水也定了,順利完成托水的任務。
  最後在小組分享之中,大家分享最多的也是托水缽的體驗,大家都發現,問題不在水,而在自己的專注心。而讓我最感動的是,一位手會抖的菩薩分享,他因為身體狀況,知道手抖水會溢出,本來想放棄參加托水缽,但後來告訴自己何不給自己一個機會,當別人用手托,他反向用手指拿著水缽,結果順利完成法師給的任務。聽他親自真誠的分享,感動佩服之外,也提醒自己應以她為師,日後碰到困難,不要輕易放棄,先相信有可能,就有機會成功。
  這次一個小小遺憾是,受限於禪修範圍只在禪堂附近,沒有機會好好參觀齋明寺,但也給了自己一個更好的理由,下次再來齋明寺禮佛。
  很感恩這次的禪一共修,謝謝法師、會長與眾多義工菩薩的付出,讓我又過了法喜充滿的一天。阿彌陀佛! 石惠貞合十
~~

心得8: 齋明寺一日禪

112 年 03 月 11 日法鼓山社會菁英禪修營共修會禪一-心得分享
(地點:法鼓山齋明寺,分享人:自超學員自 23-083 王珍玲菩薩)

  一早,陽光普照、溫度宜人,是個適合出遊的好日子,台北車站人聲鼎沸,被疫情限制三年的人們都湧了出來。我們一行人依通知,在東三門集合,趁著春光,前往齋明寺,進行一日禪活動。
  齋明寺,位於臺灣桃園市大溪,初建於道光末年(1840 年代),原為居士管理的齋堂,自 1999 年起,由法鼓山僧伽管理,現為桃園市市定古蹟。
  我是第一次造訪齋明寺,一下車,即被清幽的環境及建物吸引。下車後由護持義工引導,先繳交手機,稍作休息,即進入禪堂,準備進行今日一日禪的活動。活動依序為:環境及訊號簡介、八式動禪、喝水洗手、禪坐/瑜伽運動、聖嚴師父開示影片二則:止觀與定慧/行禪、午齋+大休息、戶外經行(托水缽)、喝水洗手、大堂分享、圓滿賦歸。
  法鼓山舉辦的禪修活動因全程禁語,禪坐方法清楚明瞭,禪堂環境清幽,特別助於攝心。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八式動禪時一再被提醒的:「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的心法外,聖嚴師父的開示,如:「雜念少、心理負擔就少」「禪坐的時候練習無我,是為日常生活有狀況時所用」「禪坐目的不在入定,而在開發智慧」「行禪時要步步為“營”,腳在動、心不動(無雜念)」「要做無底的垃圾桶、無塵的反射鏡」「禪修者若無菩提心,易陷於輕安之樂,變成個半活人。」更是句句珠璣,發人深省,對練習禪修十分有益。
  托水缽,源於《雜阿含經‧卷二十四》托油缽的故事,記載有罪臣被國王命令持盛滿油之缽,經過途中有美女色誘和拔刀者威嚇的道路,若溢出一滴油則處死的故事。這也是我初次體驗,先拿起充滿“表面張力”的水缽,就已經“死”一次了。然後尋找最適合持缽前進的姿勢,又“死”一次;行進過程中,發現確實全身放鬆、專心致志,可以達到缽內雖有微波,但可與身體前進韻律協調一致,即便被要求原地轉個二圈、單手持缽與護持猜拳獲勝後才可繼續前進,和與人換缽,都沒“死”,然而,就在快抵達目的地時,心頭一樂,又“死”了一次!
  我的心念,是如此的妄想紛飛,不易駕馭,遑論覺察:當別人擋在我前面,不耐的心、走在我旁邊,想超越別人時,爭強好勝的心......。在托水缽這個工具的幫助下,讓我對自己意念和習氣,有了意外的發現。
  感謝佛菩薩及師長的恩德,及所有義工及同行善友成就這次禪修營,讓我們身(午齋實在太豐盛美味,以致望美味點心興嘆,實在是吃不下了。雖然應該食存五觀:防心離過,貪等為宗。但凡庸如我,暫時還抵禦不住。)、心充滿“電力”,在一日禪完滿結束後,帶著滿滿的收穫,踏著夕陽的餘暉,邁向歸程,並期待下一次的禪修營。
TOP